11月17日晚,第220期星期四人文讲座在图书馆报告厅403成功举办。本次讲座由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、中国职业艺术教育学会理事、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徐超老师主讲,徐超老师以“从千年戏曲流变看精彩纷呈国粹艺术”为主题,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与演变。
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,即中国的戏曲、印度的梵剧和古希腊的悲喜剧,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古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,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,唯有中国的戏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,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,剧种发展到三百多个,衍生出来的剧目数以万计,昆曲、京剧、豫剧、越剧、秦腔、河北梆子、黄梅戏等,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。
徐超老师循着中国戏曲的发展线索,从原始歌舞讲到汉代的角抵戏,再到南北朝时期歌舞戏,再到宋代宋杂剧、宋元南戏、元杂剧、民族传奇,最后到京剧,将中国戏曲孕育和形成做了一个大致的讲解,让大家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认识。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,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;元代时以大都、平阳和杭州为中心,元杂剧大放异彩。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,也就是各剧种。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,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,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。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,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,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,故称“雅”;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,广受民间喜爱,则称“花”。于是在清代形成了“花雅之争”,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。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,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。讲解过程中,徐超老师也亲自为同学们表演了几段戏曲,悠扬婉转,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。
徐超老师早年与人介绍国粹艺术时,就表示希望能在大学生中做一些交流和演出,让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有所了解,引起他们对于国粹的兴趣。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学生,前往高校进行演出,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,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做出许多努力。此次,徐超老师也带来了两位得意门生,为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戏曲唱腔,赢得了阵阵掌声,节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。
现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人,有责任担负起了解、保护、普及、弘扬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任务,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长久传承下去,让戏曲艺术在中华史册上永远光辉熠熠。